高仿品重災區(qū)
唐代海獸葡萄鏡:真品葡萄粒錯落有致,仿品排列規(guī)整
漢規(guī)矩鏡:真品TLV紋與乳釘比例1:1,仿品結構失調
黑漆古鏡:真品銹層斷面可見7-9層氧化膜(電鏡檢測)
科技鑒定應用
XRF光譜儀:檢測鋅含量(宋前應<2%)
超聲波掃描:發(fā)現修補(聲波傳導速度異常)
顯微觀測:真品鑄造氣孔呈蝌蚪狀(仿品為圓孔)
紋飾斷代密碼本
戰(zhàn)國鏡:地紋(羽狀紋)+主紋(山字/龍紋)雙層結構,紋飾深度0.3-0.5mm
漢鏡:乳釘分區(qū)布局,四神紋青龍有翼、白虎露齒
唐鏡:海獸葡萄鏡中母獅無鬃毛,幼獅嬉戲葡萄間
宋鏡:纏枝牡丹花瓣單層無疊壓,鏡緣素寬
高仿重災區(qū)破解
戰(zhàn)國山字紋鏡:真品山字斜度45°,仿品多為直角
唐代海獸鏡:真品葡萄粒大小錯落,仿品排列規(guī)整
黑漆古做舊:真品氧化膜可剝離7-9層(電鏡檢測),仿品僅2-3層
中國銅鏡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晚期齊家文化(約4000年前),甘肅廣河齊家坪遺址出土的素面橋鈕圓鏡(直徑6.2cm)被認定為“中華鏡”。同期青海貴南尕馬臺遺址出土七角星紋鏡,表明早期銅鏡兼具祭祀功能
商周時期主要為禮器(如殷墟婦好墓銅鏡),春秋戰(zhàn)國轉向日用,紋飾出現幾何紋、山字紋及鏤空蟠螭紋,工藝采用分鑄、錯金銀技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