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美的拋光布常規(guī)直徑有8英寸(203mm)、10英寸(254mm)、12英寸(305mm),而歐洲的拋光布常規(guī)直徑則為200mm、250mm、300mm。拋光布的直徑取決于磨拋機的磨盤直徑。如果把200mm的拋光布用于203mm磨拋機的磨盤上是沒有問題的,可以正常使用。
拋光布如何與磨拋機的換盤系統(tǒng)“緊密結合”,這是我們在選擇拋光布之初就要考慮的事情。進口拋光布有帶背膠的、帶磁性橡膠背襯和帶鐵盤的三種。
帶背膠拋光布:揭掉背膠,粘貼到鐵盤(普通鐵盤或帶特氟龍涂層鐵盤)或其它轉接盤表面使用,成本相對較低,包裝規(guī)格多為10片裝。
帶磁性橡膠盤背襯拋光布:直接吸附于磁性盤表面使用,更便捷,但成本要帶背膠拋光布,包裝規(guī)格多為5片裝。
帶鐵盤拋光布:拋光布的背面帶金屬盤,直接吸附于磁性盤表面使用,更便捷,但成本要前兩種拋光布,包裝規(guī)格多為5片裝。
對于紡織類的布料,有精紡和粗紡以及精編和粗編的區(qū)別,通常粗編和粗紡對應的拋光液磨粒較粗,精編和精紡布對應的拋光液磨粒細。對于絨布則有短植絨和長植絨的區(qū)別。不同的編制工藝決定了布料的耐磨性和疏松程度,并直接影響拋光效果和使用壽命。
拋光時,樣品的正壓力會傳遞到拋光盤面上,盤面材質會發(fā)生變形,這種變形會對邊緣圓化有較大影響,特別是軟質樣品,要盡量的采用變形較小的盤面。盤面織物的變形量取決于材料本身、紡織工藝及膠層的選擇。
以低回彈到高回彈排列,分別為:合成纖維,合成絲,塔夫綢,短植絨,長植絨。
針對實驗室裝置的不同和便捷程度的需求,市場上的金相拋光布有:不帶膠拋光布(純布料)、帶背膠自粘型拋光布及磁性金屬背底的拋光盤。不帶膠的拋光布多自己剪裁用扣壓圈固定在手動磨拋機上使用,因沒有支撐,布料易皺且不方便清洗;帶背膠的拋光布可以自粘于盤面,拋光布表面能始終保持平整并容易打理清洗;而磁性拋光布擁有拋光布、隔離層和鋼背層,固定方式不僅簡單便捷、取放自如,還解決了耐磨差、防水差、易脫落等一系列問題。
金相拋光布是常用的耗材,金相制樣中試樣磨拋工作的目的是去除變形層(深干擾層)露出真實樣品并達到光滑平整的觀測表面。去除變形層后獲得平整光滑無劃痕的樣品表面叫做樣品拋光,通常使用拋光布盤+拋光液/膏/粉來實現(xiàn)。 拋光布也是依據(jù)樣品硬度來選擇的,選擇適合的拋光布是用來提高拋光效率,節(jié)約制樣時間的。不合適的拋光布也可以終完成拋光,但是會增加拋光的時間和操作的難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