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瓷器拍賣火熱征集中
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于青花瓷的濫觴期。人們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—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
余片;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復(fù);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;丹麥哥本哈根博物
館收藏的一件魚藻紋罐;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點彩梅朵紋器蓋。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、釉、彩進行研
究,并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(zhì)和技術(shù)條件進行分析,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(chǎn)地是河南鞏縣窯。近些年來在鞏縣窯窯
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標本,由此進一步確認了唐青花的產(chǎn)地就在河南鞏縣窯。
清代官窯瓷器由于使用,在制作上不惜人力、物力、財力。另外,由于官窯瓷器只在流通,當(dāng)時除了皇帝本人
使用、賞賜皇親國戚外,民間基本上不可能見到官窯瓷器,流傳下來的官窯瓷只是很少一部分,物以稀為貴,
受到市場追捧不足為奇。清代官窯瓷器特點明顯,因此近幾年的價格一直在攀升,這很大程度上是由官窯瓷本
身的性質(zhì)決定的,清代官窯瓷在生產(chǎn)、制作上均有嚴格要求,要按照嚴格的制作圖紙來進行,無論是繪畫還是
款識都有定制。清朝瓷器器型為豐富,既有仿古又有創(chuàng)新。清官窯器相對市場存量少且價格高昂,收藏難度較
之大,而且許多藏家“只進不出”,導(dǎo)致清官窯器價位還將不斷拉高。
永樂時期注意淘煉瓷土,因此,胎質(zhì)細膩潤滑,胎色潔白,較之后來的宣德瓷器胎薄體輕,器型規(guī)整;大器的
細紗底,有光滑溫潤之感。永樂胎體有四種情況,分述如下:
① 厚胎:
細潤而堅致,但較之后來的宣德及清代康熙的胎質(zhì),則是瑩潤有余而堅硬不足。厚胎多見于琢器類,圓器類也
有,多為墩式大碗。因胎釉結(jié)合緊密,故釉面潔白,晶瑩如玉。
② 薄胎:
器體玲瓏、規(guī)整。圓器中以大小盤、碗居多,琢器較少見。如白釉、影青雙聲小罐等,胎體都很細膩輕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