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舊瓷器潤澀感的差異十分明顯和。
以上的老瓷器手感上非常地朗潤、爽潤、舒潤和溫潤,而且是越古越潤、越老越爽。
新的瓷器,無論是蒸煮還是燒烤,無論是打磨還是涂藥,無論是土埋還是海泡,任他絞盡腦汁、搜索枯腸、百計千方也終究無濟于事,諸多努力也許能蒙騙人們觀感,但欺騙不了人們的手感!
清中期三色哥釉活環(huán)洗口瓶
新瓷的生澀感、滯澀感、阻澀感是不可以人為地令其跨越歲月的年輪的,拔苗助長只能適得其反!
軟硬感是一種極其微妙、精細的手感,只對個別瓷器品種如越窯、定窯、耀州窯等具有一定的區(qū)分和標識意義。
瓷器手頭的軟硬感是一種綜合了視覺的線性剛?cè)岣小⒂|覺的銳性利鈍感的復合性感覺,而不是一種純粹的質(zhì)地剛性的軟硬感。越窯瓷器無論是釉色、廓線還是文飾相 較于其他任何瓷器品種都有一種冷硬、生硬、挺硬感,定窯的陰線刻畫與耀州窯的陰地刻花工藝,都有其各自特的剛硬的特性。
瓷器上的釉彩,有的雖然采用一種呈色的彩料,由于所含成分不同,或制法不同,燒成條件不同,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,所以各時期有各時期的特色,雖然這種不同有時是極其細微的,但只要仔細觀察,就能發(fā)現(xiàn)。例如,明代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,大多采用進口青料,這種青花料含錳量較低,含鐵量較高,燒成后往往會在青花上出現(xiàn)黑疵斑點,這種自然形成的黑斑成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征之一。而清代雍正時期的仿宣器,因所用青料不同,不能完全準確地再現(xiàn)宣青風格,青花上的黑疵斑點是用筆觸多次點染而成,只要仔細觀察,就可發(fā)現(xiàn)人工留下的痕跡,與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迥然不同。
成化青花胎釉制作極為講究,釉有兩種,一種偏青,一種潔白,都肥腴有玉質(zhì)感。部分器物外底底釉有不平的波浪感,可見采用的不是同一種釉。
成化時期的紋飾常見獅子、麒麟、海獸、荷塘鴛鴦、秋葵山茶、山石花草、折枝牡丹、嬰戲、高士、結(jié)帶寶杵等,夔龍也稱草龍,是成化時出現(xiàn)的一種抽象變形的圖案化的龍紋。這一時期紋飾有的畫得柔和,有的畫得潦草,無論哪種都透出瀟灑活潑,從隨意之中見其清麗。成化官窯青花底部有帶釉與砂底兩種,帶釉者居多。砂底有些呈褐黃 色,俗稱“米糊底”,這種類似火石紅的“米糊底”用手摸時,沒有粗糙之感,仍感細潤,這是成化官窯青花特有的風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