錢幣鑒定是錢幣學研究的基礎,也是錢幣收藏的基本功。要收藏錢幣,要鑒定錢幣,要確定其真?zhèn)?,確定其歷史價值、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(或者說科學價值)。歸根結底,是要確定它的文物價值和經(jīng)濟價值,然后才能給它一個恰如其分的名分和待遇。
要對錢幣作出正確的判斷,實際上是熟悉錢幣的一個過程,所謂熟能生巧,便是這個道理。所以關鍵在于實踐,接觸的錢幣多了,過手的錢幣多了,閱歷就豐富,積累的經(jīng)驗就豐富,頭腦中掌握的資料和數(shù)據(jù)就多,識別錢幣的眼力就會提高。錢幣市場的火熱,單枚錢幣的價位也越來越高,一個不慎就會巨額錢款打水漂,并且有很多的商人為了高額賺取利潤,不惜借用高科技來偽造真稀錢幣流入市場,以假亂真。
鑒定一枚錢幣書體對不對,要看它是否符合當時的特點;第二步才看它是否符合本品種的特點。如:"益化"圜錢雖為先秦大篆,但它又同時有齊文字的特征,不同于同時期其它各國之圜錢文字;發(fā)現(xiàn)有東周、西周的圜錢,若其錢文是小篆書寫,顯然是偽品無疑;秦半兩在古錢中頗負,其錢體厚重,銅質(zhì)精良,錢文隆起而雄偉,半兩的"兩"字中"人"字高聳,如發(fā)現(xiàn)錢文扁平者,一看便知是偽品;如見到清代寶源或?qū)毴皱X幣中的滿文書寫有錯誤,則應考慮到寶泉、寶源二局是清代的、正規(guī)的鑄錢局,滿文的書寫絕不會出現(xiàn)錯誤,則所見之錢幣必屬偽品。
了解鑄造方法
我國古代鑄幣的鑄造,大概經(jīng)過了子范(土、石,銅)、母范(磚、銅)、翻砂等幾個發(fā)展階段。無論是真錢還是偽品的各種鑄造方法,都會在錢幣上留下相應的痕跡。這些痕跡就是我們今天鑒定錢幣真?zhèn)蔚囊粋€有力依據(jù)。
此種方法是古錢鑒定中簡單的一種。因為偽品錢幣多是用化學物質(zhì)來偽造裝飾,往往會散發(fā)出一種難聞的、刺鼻的化學性怪味,而真品錢幣則沒有這種怪味。
由于各個歷史時期各地的鑄錢方法、銅礦資源、成分配給都不相同,所以古錢的銅質(zhì)銅色也有較大的差異。古錢的成反一般采取化學分析的方法來獲得,但這種破壞性試驗對古錢鑒定來講并無實際意義,所以古錢的銅色在鑒定上顯得更為重要。先秦圓錢的銅色深紅,接近紫銅。刀布幣的銅色多呈淡紅。先秦錢幣的另一特點是幣身較薄,偽造者常滲入過多的鉛以增加銅熔液的流動性,這種偽品銅色暗紅,質(zhì)軟易變形。半兩及五銖的鑄期較長,銅色也深淺不同。凡傳世日久的太和五銖,銅質(zhì)裸露,其色深紅,且質(zhì)地極為細膩,表面幾乎找不到砂眼氣孔。一種大字版的金旁略低,偽品的銅色較淡,且銅質(zhì)也粗。五代時的天德重寶銅色微帶青白。天策符寶傳世品表面常有一層黑色的氧化層,內(nèi)部銅質(zhì)多呈水紅。永安一百、永安一千銅色微黃,南唐錢幣的銅色也多數(shù)偏黃。
究竟應該如何鑒別古錢幣的真假呢?
先從貨幣文字的源流演變上加以考察。古錢幣文字往往帶有特的地方色彩,特別是漢唐以來,鑄幣,面文多為書法家及皇帝書寫,具有特的文字風格。如唐代的開元通寶即為歐陽詢所書寫。因此掌握文字的氣息、神韻是鑒別古錢幣的關鍵之一。偽品因為是摹仿別人的,常常處處小心,手法極不自然,牽強做作,文字神韻自然大打折扣。
其次從錢幣的顏色、成分諸方面加以考察。真錢的銹與銅質(zhì)結合在一起,所謂“銹色入骨”,不易脫落。偽錢的銹浮在表面,用醋一擦即脫落。此外,真錢幣因年代久遠,內(nèi)部成分發(fā)生變化,所以一般重量會大為減輕,用手拈一拈,即可從輕重方面加以辨別。
還可從聲音方面辨別古幣的真?zhèn)?。古錢幣因年代久遠,沒有新銅的火氣,銅質(zhì)氧化后,沒有清脆聲。而新鑄的假錢,輕敲時往往會發(fā)出一種清脆的聲音。此外有一種打制的偽幣,是取兩片薄銅片粘合而成,粘合處堆一層偽銹以掩蓋縫隙,這種錢幣輕擊后會發(fā)出啞聲。